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论文研究 > 详细内容
让社区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建邺区双闸街道 蒋本胜

内容摘要: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学校内、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方针,这就明确了校外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多年来,我们接到在此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社区 素质教育 大课堂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学校内、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方针,这就明确了校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它与学校内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扩大和发展,在全面育人方面起着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他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的目标重点在学校,在课堂,在考试,在分数;而素质教育反过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校外延伸,由重知识向重全面素质发展。应该说学校、家庭、社会,一切现实的场景都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

树立大教育观,努力构建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将素质教育向校外延伸,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更加和谐、协调,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1、让家庭成为素质成长的温馨港湾

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关健。儿童在家生活时间长,与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素质、修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都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儿童的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在家庭中表现得最自然。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在校表现积极,事事抢着干,可在家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双重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这时我们要求老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学校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时征求家长的意见,以利于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搞好家庭教育有必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培训,大多数家长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不甚了解。利用社区资源,办好社区家长学校,成立家教中心,同时依托学校“家长学校”月报和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宣传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让家长与孩子一齐共同设计、绘制和放飞风筝,还把自己设计绘画的图案印在自制衣服上、帽子上。这样的活动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同时,真正把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孩子与家长的审美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让社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沃土

社区是儿童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地方。社区依托妇联、团委、关工委等部门,通过讲座,广场活动(消防演练、家庭才艺展示、体育竞技活动等)对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每年暑期,由社区“五老”队伍成立关爱团,街道开展不少于二次的主题鲜明的青少年暑期实践活动。良好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如建立阅览室、健体室、棋牌娱乐室、电脑室,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一个好的去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学会言语交际,学会与人为善,学会融入不同的群体中。另外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成立社区学习小组、互帮小组、文化宣传小分队、社会公益活动小分队。社区活动小分队通过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抓好了社区这块重要的教育基地,就可以在社区建立起一个让学校放心,让家长安心的校外环境。 2005年,我街道被南京市教育局评为“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我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为我们建设少年农科院,推进校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九十年代末期,双闸中心校布局调整之时,我们在当时学校场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预留了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开辟了“江南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目的是通过基地的实践,以培养新世纪农村孩子的现代创造意识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爱家乡、长见识、开眼界、学技能、立志向,促进脑体结合,培养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2000年,双闸小学的劳动基地曾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少年农科院”。在劳动基地的建设中,实施“一 二 三”工程,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加快少年农科院的推进,加大校外素质教育的建设。

“一”是指建立一个劳技教育馆。在劳技教育馆内既有各种劳动工具的介绍,劳动小常识,还有各种植物的种子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展示等,同时,我们聘请了有关农业院校的专家为校外辅导员,定期的来校进行交流、指导,从理论的角度认识了解农作物。

“二”是指开辟两个实践基地。一个实践基地是指校内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内划分为蔬菜元、花卉园和果树园,并且全校每个班都划分一块用于自己实践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学生认识农作物,栽种农作物,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在这里,学生主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另一个实践基地是将紧邻学校附近的“江南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做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请当地有的农民进行栽种、施肥、嫁接、除虫等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这里以学习经验为主。

“三 ”是指完善原有的低、中、高三个年段相关配套校本劳动教材的编写,针对不同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对原来自编的《可爱的家乡》校本劳动教材加以完善。低年级着重要求学生认识劳动工具,初步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种类、特征及生长过程,并能参与到劳动实践之中去;中年级要求学生直接从事蔬菜、花卉的栽培、施肥、除虫等田间的劳动实践,并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则在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农指导下进行果树的嫁接、品种改娘良等劳动实践。

三个年段的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联系实际,在各个年段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教育,爱护劳动工具、劳动材料教育、安全生产教育、遵守劳动纪律教育和勤俭节约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到小学毕业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一定农业科技常识会创造的小“农技员”,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

3、依托社会,进一步开掘社区教育的育人潜能

“社会是个大课堂”一点不假。这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竞争的社会。它的冲击力、影响力、诱惑力是如此之强。指导学生认识它、理解它、适应它、服务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追星族的形成,格格迷的出现,出国热的潮涌,既是对素质教育的挑战,也是素质教育面临的机遇。关键在于正确引导。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北京申奥从我做起”“我为十运添光彩”“保护母亲河,拒绝白色污染”,“社区小义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陶行之说:“做即是学,学即是做”不无道理。

另外我们还鼓励家长把孩子带出去,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古人云:“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就是这个理。参加旅游让学生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比课本来的真实,比老师讲的生动;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比书中来得厚重;让学生参观科技馆,当然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让学生从书本中,从课堂中,从学校走出来,把教育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有了这样好的环境,有了这样好的老师,有了这样好的学生和家长,我们的教育大有希望,新世纪教育的春天正阔步走来!

上一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高社区青少年...
下一篇:开发社区德育优质资源 完善社会实践...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