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论文研究 > 详细内容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努力构建和谐建邺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努力构建和谐建邺

南京市建邺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建邺区是南京市的新城区,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29.27万(其中外来流动人口约10万余人),行政区划为7个街道,40个社区居(村)委会。早在199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努力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目标,历经多年的艰苦实践已形成良好局面,近年来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党建工作先进区,外来人口思想政治工作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典型,其管理模式被誉为“建邺模式”,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构建社区教育和新区建设互动发展的框架

1、新城区的建设对社区教育提出新要求

建邺区是全国十运会主赛场所在地,又是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会场所在地,大规模建设开发的全面启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除了积极推进“物的城市化”以外,归根到底取决于社区人群素质的转变,实现“人的城市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能力转变、劳动技能转变和行为习惯转变等,使之能够适应并促进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个“新建邺”的目标:即建设成为“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现代新区、全国名区”。而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处于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迅速转型过程中的社区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在“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及其辐射力发挥”、“失地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都市农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服务及子女接受教育”等领域开展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迅速转型过程中的社区教育勾勒一个有限理论的研究框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针对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新模式和新途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邺教育的长足进步为发展社区教育奠定基础

建邺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整个区域有云锦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一批教育基地,区域内有高等院校7所,科研院所14个,有公办中小学26所、幼儿园4所,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42所,全区已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级示范初中、省级实验小学14所,拥有一批特色学校和名牌学校, 3—6岁幼儿入园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100%,高中阶段普及率98%,已基本形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教育、初级教育到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建邺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与满足全体市民学习需求的教育环境相得益彰,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网络、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日益走向理性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创建学习型城区步入新的发展空间。

二、新城区社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运作策略

1、构建“人本价值”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科学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价值是社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新城区社区教育,必须始终以尊重和满足“外发性二元结构转型期的各类社区人群”作为主体的合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积极探索。

2)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转型期的失地农民、流动人口和拆迁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新城区社区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突出实验性、特色性和实效性。

3)系统集成的理念。社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城区社区教育必须包括三个层面的实践,即将都市成熟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类型,集成整合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运作体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案与系统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剖析相结合。

4)公正与效率兼顾的理念。社区教育不仅要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提升综合素质,体现追求全社会效率提升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公正平等。新城区社区教育不仅必须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重要内容,更要将研究重点投向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基本需要和子女的平等受教育需求,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2、营造“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终身学习体系

现代化新区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对社区教育的对象、内容和运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新区各类人口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区社区教育理论和具体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以促进“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社区教育”的有力开展和长效运行为目标,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不同社区群体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学习形式,确定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做到分阶段推进、分区域实施、分层次指导,努力探索符合建邺实际情况,具有鲜明建邺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合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确定了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新的纵向教育结构。要对从胎教、幼教、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和科学指导。其中抓两个重点,一是抓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二是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构建新的横向教育结构。建设各类指导中心,发挥特色优势,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五个教育(即胎教、家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和失地农民教育)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区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逐步建立普法教育、健身(医疗保健)教育、婚姻教育、科普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龄教育等各专项教育指导中心,构建起在建邺区各职能部门指导下、以专业性教育为特征的横向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构建新教育管理模式。在区委领导下,政府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把社区教育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强化区、街道两级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从学校教育拓展到社区中去,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中心、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校内外互相衔接的终身教育网络。

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政府每年下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20万元,选调教师派驻街道,为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成立了建邺区社区培训学院(筹)和7所街道社区学校,同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等10个社区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区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各社区学习点为基础,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纵向贯通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居民继续学习的场所、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一过程,包括整合、拓展、利用辖区内教育资源,经过积极整合配置,实现了高校、科研单位、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中小学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其次为推进创建学习型城区活动的开展,积极建立各类指导中心,先后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幼儿教育指导中心、外来工子弟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并且完善由区文明办、教育局、文化局、民政局牵头、各业务部门指导下,以专业性教育为特征的横向关联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各类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3、实施优质教育,全面开发社区教育课程

实施优质教育,软件型的运作我们重在全面开发优质的社区教育课程,整合社区内的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硬件型的运作,则是大力开发合运用既有的文化体育先进设施、广场等特色设施,使之成为课程开发中的可贵的文化与物质资源。社区教育信息网站(库)的建立促使课程资源更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社区内专家、学者、志愿者为课程开发献计献策,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常态的学术保障。与此配套,在具体实践中,为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我们组织开发并且编撰了《走近新市民》等社区教育系列读本8套,有力推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弱势群体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员的适应城市生活的培训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岗前培训,给社区居民带去温暖、便利,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新城区社区教育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1、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渠道

实施优质教育,不仅在于要适应社区成员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满足他们迅速提高的文化需求,更要以不断提升社区成员生存质量和生活品位为追求。我们以迎十运、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以现代人的精神培训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社区教育,帮助社区成员得到新知增长的品味,享受到学习过程所带来的乐趣,以至达到创造性人生的满足,从而建立一种终身发展的机制,让学习成为社区居民的终身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体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寓教于乐。如以“走进社区,共建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学习型社区、家庭”等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看文明”市民教育读本的学习,唱响《十戒歌》,遍布全区的“社区(村民)论坛”,让群众“说心里话、议身边事、做文明人”,组织“创建首批文明城市、携手共做文明人”广场演出等等,对居民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南苑街道爱达社区开辟百米社区教育宣传画廊、举办学习型家庭知识竞赛,全区和各街道举办的广场文化节、家庭艺术节和体育节等群众性活动,丰富了社区成员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其中较为突出的典型如安泰民康社区安康村7幢被评为全国文明楼幢。

2、推进被征地农民教育与培训,成为建邺区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

区划调整后的建邺区现有城乡劳动力约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3.2万人,以区划后的沙洲、双闸和江心洲三个涉农街道为主。因十运会召开,建设奥体中心拆迁失地农民已达14800余人,加强失地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就业培训成为社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据此,我们针对失地农民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业观念滞后、就业能力较弱、培训愿望不强的现状进行教育。我们遵循城市化客观规律,抓两个方面培训。一是组织经常性、普及性的职业指导教育,即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方向教育、就业信心教育、职业技巧教育等。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融入市场就业的社会大环境。二是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诸如护理员、理货员、保安员、服务员、物业管理、保洁绿化、服装操作、家用车修理等职业工种,社会需求大,培训期短,对技能要求不高,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即可进入市场和就地推荐就业。

目前,上述工作正稳步展开。江心洲街道结合都市农业,发挥农科教基地的示范作用,举办绿色证书培训;双闸街道社区学校为失地农民等办了106期各类培训,参学率占全街道人口的45%、占成人教育的75%以上;南湖街道近年来举办了17期下岗职工培训班,实现再就业1035人次,还举办了2期残疾人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江心洲街道今年举办的家政培训班吸引了近80名下岗职工前来受训,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50%的下岗失业人员是通过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南苑街道64%失地农民实现了再就业。

3、推进外来人口的教育与培训,成为建邺区社区教育的当务之急

由于我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数量较大,他们的到来,为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加强管理,提高他们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区设立专门组织机构,推动外来人口教育培训的落实和发展。成立的区、街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综合管理,向外来人口提供就业指导、卫生保健、技能培训等服务;先后制定了《流动人口管理实施方案》、《流动人口管理公示手册》、《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选编》以及各项工作制度,规范了管理;在大市场和部分村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生协会等群众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外来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各级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定期为外来人口举办以普法、公民道德和文明经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和种植、饲养、计算机操作等劳动技能培训。沙洲街道社区学校进行暂住人口管理员培训和实用技术教育,提高他们勤劳、科学致富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同时创办12所外来人口子弟小学,并在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工子女就读,解决外来人口孩子就读难的问题。河南村外来工子弟学校李成晨、程露两同学被团省委推荐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受到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形成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发展。

4、推进“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社区教育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是建邺区社区教育健康而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根据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发展背景、内涵和特色,我区拟将转型期社区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和实践,以进一步体现我区社区教育的特色,这一研究体系包括以下课题:

——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社区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社区教育结构研究;

——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与社区教育的内在关系研究;

——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不同人群的学习取向和不同教育策略的试验研究;

——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进程中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异的比较研究;

——农民转向现代城市居民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

——推进社区都市农业建设实验研究;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及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验研究;

——城区学习型组织创建及其辐射力的实验研究;

为适应上述研究的需要,我们将建立建邺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区社区培训学院。这一举措完全建立于我们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社区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建设学习型城区任重道远,我们从事的工作具有非常强烈的开创意义,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往前奋进,就是往上登攀,我们必须走得更加扎实、更加严谨,它不仅需要加倍的热情和实干,更需要加倍的科学和理性。

是的,在创建社区教育的实验中,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因此而光荣。我们将再接再厉,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进而推动实现我区到2006年基本形成学习型城区的框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以出色的社区教育工作,在实践建邺区“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现代新区、全国名区”的宏大工程中,在构建“和谐建邺”的美好事业中,锦上添花,建功立业。

2005年9月28日

上一篇:发展社区教育势在必行
下一篇:建设新城区 关注新市民 创立新理念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