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失地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再次就业和自主创业
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街道 王志斌
建邺区是南京市的新城区,是全国十运会主场馆所在地,面积8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河西大规模建设开发的全面启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并且这种城市化进程与一般城市的自发性内生拓展不同,其发展动力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和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的集中投入,因此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外发性特征。这种外发性的城乡二元结构迅速转型必然会出现原来的城镇居民或乡村农民向“城市人”转化、大量外来人口来此谋生和发展,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市政建设任务繁重,拆迁居民增多,补偿和安置矛盾十分突出等社会现象。
我们认为,要想成功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快速转型,除了积极推进“物的城市化”以外,归根到底取决于社区人群素质的转变,即实现“人的城市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能力转变、劳动技能转变和行为习惯转变等,使之能够适应并促进城市化的快速进程。
大面积的征地拆迁导致大量农民离开耕种多年的土地,面临转业、转岗、重新择业。伴随着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推进,失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急迫的显现出来。如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帮助失地农民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已成为我区关注农村、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建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全区在加强失地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对全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失地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教育。
一、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难的现状
笔者在建邺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了全区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全区现有城乡劳动力约为14.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3.28万人。截止今年初,因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已达14800余人。以沙洲、双闸和兴隆三个涉农街道为主,随着奥体中心用地拆迁工作的推进,新的失地农民还将继续增加。
祖祖辈辈都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执着的感情,故土难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部分农民从土地剥离开来,是融入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推行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和先天不足。其状况是:
(一)就业观念滞后。由于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小农经济影响,农民过惯了松散的农田生活,一旦土地被征用成为失地农民后,有的沉寂在拆迁后的埋怨声中,“等、靠、要”的思想相当严重,认为政府征了我的地,就应该给我饭吃,依赖思想严重;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工资固定、福利好,医疗、养老保险有依靠的国有和集体大企业,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顾虑重重。还有的希望工作能离家近一点,待遇好一点,不上夜班等等,挑挑拣拣。
(二)就业能力较弱。目前,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不足是大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缺乏就业技能。据对我区目前拆迁后的6499名失地农民的调查,女35周岁以上、男45周岁以上达到2668人,占41%,显得年龄偏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到4281人,占65.9%,显得文化偏低;除少数人外,大多为根生土长的种田人,缺少就业技能,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显得技能缺乏。
(三)培训愿望不强。据调查,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和就业难等客观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沙洲街道由于拆迁量大,失地农民多,街道积极组织他们培训,以促进就业,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计划排出,培训通知下发后,报名人数却很少,使培训计划不能正常实施。经了解,有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没多少文化,年龄又大,怕学不好;有的则担心培训不管用,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怕浪费时间不愿学;有的则在争取更多的拆迁补偿上动脑筋,对就业培训还没顾及到,等等。这些现象在其他涉农街道都有存在。
(四)就业环境不宽松。一是社会对农民的就业与创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的多,做的不够;二是对失地农民就业或创业具体政策不明朗,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没有同步;三是根据现行就业登记管理规定,征地劳力办理自谋职业手续后,如果户籍没有落地暂不能领取《就业登记证》,制约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准入,影响劳动合同的建立和社会保险政策的顺利落实;四是职业技能培训滞后,即使提供了就业岗位,失地农民一下子难以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推荐录用率很低。
(五)拆迁补偿的缺限。对征地劳动力实行自谋职业,给予一次性的安置补偿费,只能暂时缓解就业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其生活保障,享受此政策的失地农民其后顾之忧显得尤为突出。
二、加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工作
面对失地农民的现实状况,如何促进其实现就业,帮助其创业,我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失地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其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这是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开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丰富了内涵。采取多渠道的培训方式,既可利用现行的市、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区社区教育中心,扩大培训范围,同时充分发挥各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点的作用,把培训的触角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拓宽培训的渠道和内容,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以教育指导促观念转化,以技能培训促就业、创业,这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
(一)组织经常性、普及性的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形势教育。通过讲座,让失地农民明白我国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市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村劳动力五流汇集,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新城区建设初期,就地劳动力岗位提供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吸纳。帮助失地农民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树立切合实际的择业观。
2、就业政策教育。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市场就业、个人自主创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解释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规定,引导、鼓励失地农民融入市场就业的社会大环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现行政策,维护合法权益,享受应得的市民待遇。
3、择业方向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主体多元化。外资、独资、股份、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教育,帮助失地农民摆脱“非公不去”,“认大否小”的陈旧的择业观,强化“无论你在哪里干,都有前途和出息”的意识。
4、就业信心教育。不少失地农民认为自已年龄大、文化低、又没专长,就业底气不足。通过教育,鼓励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优势,只要不挑不拣,总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工作岗位,增强自主就业的信心。
5、求职技巧教育。通过教育,要求失地农民在求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举止文明,衣着整洁,注意展示自己勤劳朴实,干事认真的特点,给用人单位完好的第一印象,这是求职成功的关键一环。
(二)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经调查分析,失地农民就业或创业的最大障碍除了观念外,就是技能问题。除了种田技术,他们没有适用于企业生产的职业技能,而急于就业是他们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对失地农民就业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失地农民年龄大、学历低、技能缺的实际状况,坚持就业培训“因人而宜、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和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为了促进失地农民尽快就业或创业,扩大就业渠道,我们在培训项目上坚持把失地农民培训放在上岗证培训工种上。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就业行情,我们开设了护理员、理货员、保安员、服务员、物业管理、保洁绿化、服装加工、家政服务和家用车修理等社会需求大,培训期短,对技能要求相对不高,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即可进入市场和就地推荐就业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实行“定单式”和“储备性”培训相结合。所谓“定单式”培训,就是各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教育培训部门,主动与辖区内的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数量及要求,根据“订单”组织定向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即培即用。所谓“储备性”培训,即在抓好上岗证培训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紧密围绕未来新城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引进项目后,从工业到商业,从居住到服务,从文化到娱乐等,必将提供相当规模的用人需求和配套相适应的服务需求。因此,从调查入手,做好规划。按照失地农民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择业愿望,认真开展中长期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的等级证书“储备性”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社会提供较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培训渠道上我们坚持多条腿走路,依托全区有培训资质、能力的各类办学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基地,充分发挥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的作用,并实行目标管理。积极采取自培、联办、委办和送培的多种形式,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为新区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实现尽快就业、扩大就业渠道开创新的局面。据统计,一年来,全区各级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共培训失地农民8000余人次,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帮助2356人转岗就业成功。
(三)做好自主性、开拓性创业培训
就业与创业紧密相联。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就业,要就业更要创业。创业是指不受雇于一个组织或个人,而是在于发挥自已专长,把握机遇,从事自谋职业或微小企业活动,自已做自已的老板。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以来,全国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已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64万人,有近50%的下岗失业人员是通过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因此,重视和加强创业培训是鼓励失地农民增加就业渠道、壮大自主创业队伍的一种新型培训,也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各级教育培训部门做好就业培训指导的基础上,我们还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向有志于各类自主创业者进行创业咨询指导,宣传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采集并向失地农民提供创业的项目和信息,为创业者申报创业贷款和跟踪服务,努力开创自主创业的新局面。
三、以科研促培训,全面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城区建设起步不久,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征地拆迁造成的失地农民将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是建邺新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社区教育和社区建设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内容,这关系到新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健全组织,完善网络,把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区及各有关街道都要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具体实施。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了解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以及用工单位的工种需求,根据双方的需求,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区社区教育中心和各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点结合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实际,分别制订培训计划,开设培训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要向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倾斜,同时各街道要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为失地农民提供无偿或成本的、能有助其就业的优质社区教育培训。
2、因地制宜,自编教材,形成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教材体系。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编写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相关教材;区社区教育中心和各街道社区学校组织编写的农民转市民的一套8本素质教育读本,涉及到多方面教育内容,浅显易懂,可读性强,深受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欢迎。应充分利用并广泛宣传,不断促进新市民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3、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以科研促培训、促社区教育实验。建邺区在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以后,今年加大了社区教育实验研究的力度,开展了省级社区教育课题《外发性城乡二元结构快速转型期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研究,其中双闸、兴隆等街道开展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作为本课题重要的子课题,得到区及相关街道的高度重视,他们边研究、边实验、边培训,通过实验研究促进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教育培训,特别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
新区的社区建设任重道远,人的素质在其中将起决定作用,社区教育责无旁贷,全区各级社区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大力度开展培训,为新区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建设者,尤其是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早日实现两个“率先”,推动南京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建邺区早日实现“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现代新区、全国名区”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