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论文研究 > 详细内容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

建邺区双闸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

根据南京市对河西地区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双闸街道将随着河西建设的全面推进,今后3—5年内,整个区域在新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农民随着拆迁要离开家园,失去土地。他们面临转业、转岗、重新择业,在这个转型期内,抓好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当前各级政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近两年,街道办事处对辖区村(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视,通过面上的调查及点上问卷,走访座谈,可以看出,目前,我街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教育培训意识单薄,基层社区教育培训难到位,不少农民传统观念以及缺乏舆论宣传氛围等因素都制约着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一、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难点

双闸街道区划调整后,面积15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户4100户,常住人口1.32万,其中劳动力6800人,占51.6%人。目前已拆迁19个村民小组,被拆人数3200人,其中劳动力1720人,占53.8%。从街道劳动部门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被拆迁户绝大多数劳动力均未接受转岗择业教育培训。因此,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不得不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培训无疑将会凸现更多更新的难点。

(一)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河西地区的建设需要,按照政府的总体规划,双闸街道属红线范围内,这就意味着近几年不能发展二产和三产,无疑给失地农民的就业带来新的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很大。一是政府有规划,拆迁街道的重点工作就是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农民拆迁、稳定和就业培训;二是辖区内现有企业受拆迁影响,多数已经拆迁。有的正另觅出路;三是本地区现有河南、安徽、苏州等地外来工1.6万人,他们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与本地农民竞争就业岗位;四是涉农街道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更难。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转岗择业与教育培训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面临大量拆迁后失地农民重新择业形势的严峻,必然使教育培训的问题函待加以认真解决。

(二)教育培训意识单薄,失地农民重新择业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各级政府对拆迁后的失地农民,尽管在拆迁补偿、安排经济适用房、就业培训等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但从教育培训现状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失地农民住处分散,要求不一,就业培训无法进行;二是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有的培训只重视形式,不注重效果;三是不少失地农民本身就缺乏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认为政府抓培训无用,也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工作;四是基层街道的也有苦衷,上面年度有考核、有指标,下面群众有怨气。上述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项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涉及到失地农民的择业出路。因此,街道办事处要强化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为更多的失地农民转岗择业做好服务,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基层社区教育培训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效果。

在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中,基层社区教育培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他们培训的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社区在教育培训上是难以做到位的。一是认识片面。有些街、社区领导和干部对征地中涉及到农民利益问题简单地看作是经济补偿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国家已给了钱,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问题政府不要管,也管不了。在征地过程中,只求征地的手续和程序合法性,不够重视农民正当合理要求。二是畏难情绪。许多街、社区干部认为农村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对解决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片面认为是上级政府的事,作为基层没有能力加以解决。三是无所作为。不少街、社区干部对农民失去土地后教育培训心中无数,无谋无策。总之,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各级领导和干部思想认识问题,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四)失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给教育培训内开展带来不小困难。

从双闸地区实际看,仅1996—2004年,全街道共有812户农民,3200人因道路建设、奥体建设、地铁建设,因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目前,多数失地农民由于年龄、文化、技能等缺乏,导致很多人无法找到就业岗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上班没人要,依靠土地补偿费勉强维持生活,若生病后生活将会更加艰难。二是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的生活保障。三是部分失地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多数失地农民存有固有的传统观念,往往认为自己是农民,一辈子从事农业劳动,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信心。因而导致有的是座视等望,有的是向政府提出困难要求补助,更多的是不能主动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在以往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多头管理、培训模式不合理、单纯集中;培训形式不科学、组织分散;培训内容不系统,投入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强,对象单一;培训重点准确等问题,造成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加强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培训模式。

建议由街道党委组织部门牵头,设立专门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选调素质较高的专门工作人员,划拨一定数量的工作经费,明确工作职责,研究制定长期、全面的培训工作规划并具体执行。同时,由培训办负责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部门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进行协作,将分散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建立起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首先在区、街一级形成对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核心,向各街道辐射,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协调工作开展,并将工作责任直接安排到村级,列为村两委主要成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从而形成区、街、村三级联动、上下结合、全方位、全覆盖的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网络,以周密健全、科学合理的全新管理模式推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根据失地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形式。

传统部门授课,这种培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必须根据失地农民的需求,讲究实效的原则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手段和形式。以新颖的培训方式、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激发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就目前来看,大量农民因拆迁失去土地,急需找到一份新的就业岗位。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又缺乏掌握新技术的劳动技能,加上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无疑给他们想要合适的就业岗位带来很大的困难。失地农民的要求和欲望与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失地农民的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培训形式。首先,要紧紧依托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做到经常沟通、协调,掌握市场就业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渠道。其次,要建立一个由街道劳动保障部门为主,社区学校配合的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失地农民的需求,结合市场用工信息,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学有所求,学有所用。第三,要切实做好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过程的跟踪服务,做好调查、登记、个人专长、用工需求、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使他们有机会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紧密结合实际,丰富培训内容。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应该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避免脱离现实、简单重复等问题的出现。针对失地农民平均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都比较低的现实,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力戒起点过高,应该重点从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此,一方面要紧贴失地农民自身的实际,应从家政、保安、水电等不复杂的工作加强培训,使他们通过低偿简单的培训,就能比较容易的找到新的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失地农民的特点,在着力抓好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培训中,除积极做好对失地农民基本务工技能培训外,还要加强基本法律法规培训,使他们在新的岗位上既能遵纪守法,又能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四)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农民失去土地后,将面临转业、转岗重新择业,职业角色的变换,居住地的变迁,使他们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他们向市民的转换,对每个人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他们在转型期内,面对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都要随之转变,不断提高自谋生存寻求发展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适应新生活的应变能力。重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中教育培训是当前街道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做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失地农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一是失地农民的子女入学应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二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各种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市、区、街道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三是对农民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市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五)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

上一篇: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和谐社区
下一篇: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